→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71期       2009年第1期                        2009年3月编印

           

本期要目:

 

★高校“智库”为首都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首都师大“校长聘你当助手”

★依靠“法治”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模式研究

★高职生不是玻璃罐里的昆虫

既有光明更有前途

★“贴农惠农”凸显农业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活力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发挥示范作用

推动区域高职发展

 

 

文本框: 报 刊 网 络 信 息

京郊动态

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

惠及“三农”让京郊更美好

伍建民

   


近万平方米的北京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展览;10场大规模的农村科技“擂台赛”;专家“一对一”现场咨询;大学生科技助理向农村科技协调员、专家教授现场拜师,结成科技帮扶二人组;100多项农村实用科技成果推介;新奇特的农产品和科技设备整齐亮相;还有企业现场签约、农村科普表演……17日,“2009科技促进北京新农村建设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开幕,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举行的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的盛会。

这台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为期五天的展览会,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北京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以“新科技、新农村、新北京”为主题,以“突出变化”、“体现成效”、“案例验证”和“技术推广”为主线,宣传近年来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展示农村优秀科技成果和典型案例,开展农村科技成果交流、推介与咨询,面向市民开展科普宣传。

然而,展览会只是近年来北京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展示“科技植于京郊大地,科技融入农民生活,科技成果惠及农民,科技应用改善民生”的巨大成果,最生动的大舞台在京郊农村。

科技促进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2006年以来,按照中央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农民发生了观念性变化,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呈现难得的好局面。

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几年来,北京强化科技为三农服务,实施了首都农业科技“124”创新工程。所谓“124”即“坚持一个原则”——坚持政府引导支持、多主体积极自觉参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夯实两个基础”——即巩固发展农村科技协调员为主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基层网络,深化建设以开放性、集成性、高起点、跨学科为特征的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实施四个工程”——实施产业能力提升工程、休闲服务强化工程、循环农业构建工程、产品价值增效工程等四大工程。

市科委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中,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主线,把握“让农民服务农民”、“引入市场化机制”、“突破资源输入瓶颈”、“强化信息服务手段”四个关键环节,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以政产研商农为多元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为手段,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如今,7000多名农村科技协调员活跃在京郊大地上。他们来自农村,植根农村,服务农民。他们面向多样化的“三农”科技需求,以城区科技资源为后盾,承担起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组织协调等多重职能。他们向城区专家学习各类科技知识,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和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授给邻里乡亲。这些协调员具有“市场化、乡土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明显特征,拥有“信息员、调研员、技术员、推销员”的多重身份。正是有了他们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和在生产实践中的组织协调,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打破了科技成果推广的城乡二元结构,促使科技成果“一步迈入”农民手中,真正为农民所掌握,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市科委16亿元支持

郊区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005年开始,市科委针对市区两级政府提出的、对于本部门本区县具有全局影响或者对全市有引导示范作用的科技需求建议,启动了市区两级政府重大科技需求建议办理工作。这项工作被形象地称作“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科技项目把由区县、委办局一把手签字的本领域围绕中心工作的重大科技需求送交市科委,由市科委加快进度予以支持。近年来,从区县、农口委办局来的科技项目建议占总量的比重达到53.2%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市科委支持郊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经费累计超过16亿元,占同期财政科技经费的20%左右。

“一区一品”,科技助力区县特色产业

为实施“221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区县的特色产业优势,市科委组织科研部门开展资源底牌调查,同时开展区县规划。在资源底牌调查和区县规划的基础上,按“一区一品”的布局,先后支持了平谷的大桃、怀柔的板栗、房山的食用菌、大兴的梨等产业,开创了重大项目覆盖区县特色产业的新局面。同时,对核桃等产业的普惠技术进行了重点攻关、推广。

房山、昌平和门头沟三区种植核桃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48.5%,但核桃良种推广面积不足5%。科委安排的相关科技项目,通过在三个区推广具有出口潜力的9个优良品种及5个把玩鉴赏类优良品种,提高了核桃产品的商品化率;通过核桃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核桃增产30%;通过优良品种和高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将使核桃生产的良种率和新技术覆盖面分别达到40%80%

农业高端科研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市科委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为支撑,开展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家畜良种繁育、设施农业科技体系、农业投入品等方面的研究。

2005年,市科委与其他部门共同支持建立了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推动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谋求籽种交易的发展。其总体规划是,到2010年,将北京建成全国的育种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届时,籽种产业基地将扩大到35万亩,京郊主导产业中的作物良种单位面积产值比普通作物提高10%-30%,种畜、种禽产值提高1.5-2倍,水产养殖业单位面积产值提高2-3倍。

推广示范千种新品种新技术

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目前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0多家,近几年来有超过1000种新品种新技术得到试验、示范和推广。

为提高郊区农业的良种覆盖率,2004年至2007年,北京市实施了百村蔬菜品种更新示范工程,共推广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蔬菜新品种150个。到2007年底,百村蔬菜品种更新示范工程新品种遍及11个区县、98个乡镇、305个村,示范面积4.6万亩,带动农户2.6万户,带动面积14.1万亩,带动菜农增收6933万元,辐射北京菜田面积的1/3以上,累计新增纯收益3.02亿元。

信息技术落户京郊农村

最典型的就是从2005年开始建立的爱农信息驿站。20059月,市科委启动了以爱农信息驿站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助农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工程的实施,坚持以“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科技支撑、农民受益”为目标,推出了四大应用系统:富农信息配送服务、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和乐农数字文化服务。经过三年的实施,已在11个区县建设了500多个驿站、1000多个信息服务点的爱农服务网络。驿站服务覆盖163个乡镇、1600个行政村、80家农企农协、200万人口,惠及90%的京郊农民。

科技促进郊区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

科技着重解决区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四个关键需求。

解决“切入不准”——将解决区县发展和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作为科技的切入点。

解决“规划滞后”——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规划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作用。

解决“技术缺位”——为区县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和推荐先进适用的技术,提出适合市情和区情、可用性强、成本低的技术方案。

解决“推广不足”——拓展技术应用示范的范围,扩大应用示范的规模,由点到面,最大限度地扩展科技的辐射和影响范围。

2007年,我国首个国家级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落户北京。

在门头沟、房山、丰台、大兴等北京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开展了防沙治沙产业开发模式示范与应用推广,在京西地区建立林缘玫瑰、治沙新材料、林下仿野生菌、沙地设施农业、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共6类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21000亩,示范区沙地资源利用率达60%以上。带动农户1万户,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

北京农村科技成果全国领先

北京的农业科技资源非常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25家,全国18个国家重点农业实验室有11个在北京,市农业科研单位44家,农业科研人员达2万人。

北京是全国的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农业育种机构众多,每年新育成各类作物品种400个左右。

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平台有7家政府部门、5家企业、21家科研院所、18家大学参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人才、种质、设备等农业育种科技资源有机整合、聚集和共享,推进首都农业高技术种业创新进程。200510月,市农科院研制的玉米品种京科糯2000,以高达1000万元的价格被转让,创下国内单个农作物品种转让费最高纪录。

北京的农业装备也在全国领先。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确立了“京鹏”品牌在全国农业科技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正在规划建设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装备科技与产业创新示范园”将形成全国或区域性的农业装备技术中心、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力争对北京及全国农业发展起到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9年1月8日《北京日报》)


 

看看北京新农村什么样

北京日报记者 吕贤如

 


建设新农村,是当前全国的大事。但是,当代新农村什么样?这在很多人心中还是个谜。正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国内首个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展——“2009科技促进北京新农村建设展览会”,把观众带进了正在发生巨变的京郊新农村。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堪为全国楷模,京郊新农村建设同样不同凡响。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介绍,科技在京郊“支撑新产业、建设新环境、造就新农民、探索新机制、创造新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农民发生了观念性的变化,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呈现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居住:生态屋不输小别墅

京郊特别是京郊山区,冬季北风凛冽,寒冷刺骨,取暖是个大问题。如今人们不再为取暖发愁。

一座精巧的二层小别墅。廊檐前是一层高大透明的玻璃墙,冬季保温,夏季隔热;屋顶上,太阳能光伏板用于发电、取暖,还可烧开水,既节能又环保。这个生态屋既是展会上的模型,更是京郊农村的现实。

杨伟光介绍,为了解决冬季取暖问题,生态屋将多项能源环境实用技术集于一“屋”,成为北京市科技兴农的重点内容之一。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马伟芳介绍,京郊有的农村成批盖起了生态屋,平谷区玻璃台村上百户住进了生态屋,太阳能屋顶连排成行,华美壮观。

专家的讲解,让旁听的城里人个个羡慕:京郊生态屋有十种类型,村民可根据自身情况任意挑选;城里房屋都是墙体外层保温,而在农村建生态屋,是内层还是外层保温可自选,若墙外贴了瓷砖,就可做墙内层保温,同样冬暖夏凉;平谷农村的太阳能光电板,有主动型的——随时接收太阳能,也有自动控制型的——想接收时才接收;还有保温窗帘、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生物质采暖炉……生态屋每个角落都充满新科技。

环境:荷花池对污水巧处理

污水横流,是以往北方农村难以避免的问题。尤其到了滴水成冰的冬季,一层层污水泼上去就冻成了垃圾堆。但是现在走进京郊很多农村,却看不到四处横流的污水,它们到哪里去了?

利用废弃污塘,不用挖坑,就建起了采用生态技术处理污水的人工池塘,这边污水流进去,那边清水流出来,不仅污水旧貌换新颜,还多了一处调节气候的湿地。这是展会上的展示,也是昌平县康陵村的现实。

还有比展会图片更美的。那幽美的池塘,竟是怀柔县红螺寺村的生态污水处理场。马伟芳介绍,红螺寺村利用现成的温室,在温室水池中种植荷花、美人蕉等,利用植物的根系培养微生物,净化流进水池的污水。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好处多多:净化后的清水可冲厕所、甚至养鱼;污水里有机物多,水中种植的荷花、美人蕉等不用施肥,就能长得好,花期还更长。

生态污水处理有多种方式。房山区西地村微微倾斜的芦苇地竟是又一种污水处理场。不同于红螺寺村的温室、水池、荷花,这里是露天长在湿地上的大片芦苇。更神奇的是,污水从铺有防渗层的土壤中流过,从另一头流出,即可被过滤、净化。

生产:科技当家示范点引路

神奇的科技成果应用在日常生活特别是生产中,使京郊农村大变样。以往只是海外奇谈的精准农业,如今已走进寻常农户家,帮助实现科学管理。

众多科技新成果是怎样被广大农民接受、应用的?除了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外,树立起有说服力的科技示范点,调动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是重要一环。

杨伟光介绍,在科技项目推广初期,通过深入调研,选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优质项目,建立起示范点。示范点看得见、摸得着,吸引着广大农民。用示范点引路,政府的惠农科技措施变成了农民的自发要求,从“要你做”,变成了“我要做”。

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百村蔬菜品种更新示范工程共推广新品种150个。到2007年底,带动农户2.6万户,带动菜农增收6933万元,辐射北京菜田面积的1/3以上,累计新增纯收益3.02亿元。

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方面,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0多家,推广了1000余种新品种新技术。2007年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发展:探索新机制培育新农民

“科技兴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新机制、培育新农民,是必然选择。

为了推广农业新技术,北京市科委从2006年开始组建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两年中,建立起一支7000余人的农村基层科技人员队伍,以农民服务农民,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

农村科技协调员不仅是“技术员”,还是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协调员”、连接市场的“推销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此外,新机制还有很多:创新型乡镇、农村科技服务港、爱农信息驿站、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等等。

在新机制作用下,新型农民在成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学科技到用科技、迷科技。

展会上有一种“暖气吊炕”,对节能“吊炕”加以了改进。节能“吊炕”从炕下伸出几条“腿”,使大炕离开了地面,让更多的热量散发在房间中。而“暖气吊炕”又在节能“吊炕”基础上增加了暖气管道,与房间中暖气管道连接,更加节能保暖。其发明人就是顺义区龙湾屯镇农村科技协调员焦自忠。

展会上还有一个类似加长版大拖车的模型。工作人员介绍,把它开进田间地头,把废弃的秸秆从机器一端塞进去,不久就能从另一端流出分解合成的生物质燃油!“这不但解决了过去农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能使农民增收。”这一变废为宝的发明人也是农民。这几位农民因此获得了四项国家发明专利,成立了一家公司,总经理就是他们的村长。

2009年1月12日《光明日报》


 

北京市今年将新建4万亩设施农业

北京日报记者  王海燕   通讯员  顾崇华

 


温室种植养殖有望在京郊形成燎原之势。记者从北京市农委了解到,北京市今年进一步加大对京郊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将在去年发展3.6万亩的基础上再新建设施农业4万亩。同时,对于建设温室大棚的低收入农户,市财政将给予设施造价80%的资金补助。

为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给市民提供更放心、安全的食品,同时提高城市的应急保障功能,2008年本市把设施农业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规划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发展布局,并提出“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体,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要达到35万亩左右”的建设目标。

为此,本市重点实施了“‘百村万户一户一棚’援助型设施农业推进工程”、“两区两带规模化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多群落特色产业推进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工程”等五项推进工程,并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其中,“‘百村万户一户一棚’援助型设施农业推进工程”主要针对低收入村和低收入农户。根据扶持政策,凡纳入该工程的,设施主体建设资金由市级财政给予80%的补助,温室每亩最低扶持标准为4万元,大棚每亩最低扶持标准为1.5万元。预计今年全市将至少有25个村、1000多农户因此受益。

此外,根据扶持政策,在“两区两带多群落”规划区以内新建符合要求日光温室的,市财政每亩扶持1万元到2万元;新建符合要求钢架大棚的,每亩扶持4000元到6000元;新建符合要求现代智能化温室的,每平方米以奖代补扶持200元。

据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北京市的温室和大棚面积已经超过了20万亩,初步形成了大兴区庞安路、五区县京承路等9条设施农业重点产业带;通州区于家务东升方圆设施产业群、大兴庞各庄镇西甜瓜甘薯设施产业群等13个设施农业产业群;房山良乡后石羊村、密云太师屯镇太师庄村等27个重点低收入村设施产业点。

新闻链接

设施农业“两区两带多群落”布局

“两区” 一是指包括大兴区和房山区为主的南部设施生产区,重点发展经济型设施农业为主,2012年达到16万亩左右;二是指包括顺义区和通州区的东北部设施生产区,重点以提高设施农业标准、规范园区建设为主,2012年达到13万亩左右。

●“两带” 一是指横贯昌平、密云、怀柔、平谷4个区县的山前特色设施产业带,重点发展高档日光温室,以生产花卉、果品、绿色有机蔬菜为主,同时大力开发设施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二是指包括延庆、怀柔、密云3个区县的山区设施蔬菜产业带,重点以生产8、9月份淡季冷凉蔬菜为主,发展大棚生产。2012年达到4万亩左右。

●“多群落” 是指分布于各区县的设施农业生产园区、生产基地。通过改善配套设施,集成设施生产管理技术、装备,发挥设施群落的科教展示、观光休闲功能,带动全市设施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2012年达到2万亩左右。

2009年2月17日《北京日报》


 

教育

高校“智库”为首都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北京日报记者 

    


上世纪90年代,北京昌平沙河镇有一家负债的钨钼材料厂。10多年过去了,这家企业不仅还清了债务,产品还远销欧、美、日等国际市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北京工业大学周美铃教授和她的学生聂祚仁教授是这家企业的“贵人”,他们的科研团队“多元化复合稀土钨电极及其制备技术”的研究成果,帮助这家国企发展为我国最大的钨电极制造厂,建立了世界上首条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工业生产线,年生产200吨,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钨加工产业及焊接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在北京,像这家钨钼材料厂借助高校“智慧”腾飞的例子还有很多,82所在京高校组成的“智库”,正凭借着强大的科研实力,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年承担3.2万项科研课题

20091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忠诚和徐光宪两位院士都来自北京高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的王忠诚院士率先提出“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脑干肿瘤手术迄今已施行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北京高校的科技人才资源和综合条件位居全国前列,要充分发挥好科技教育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北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说。截至2008年底,北京高校共有两院院士182人,占全国高校的三分之一;全国高校中25%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超过三成的长江学者都在北京高校,优秀人才智慧的集聚为北京、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科研动力。仅2008年,北京高校承担的科研课题就达到3.2万项,科技经费总量达110多亿元,申请专利5641项。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在京高校获得国家自然奖共5项,占全国高校的31.3%;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0项,占全国高校的33.3%;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36项,占全国高校的30.5%;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占全国高校的21.7%

奥运功劳簿上的辉煌一笔

2008年,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奥运会令世界瞩目。北京高校在奥运功劳簿上写下辉煌的一笔。

清华大学的百余位专家,在涉及环境监测、建筑节能、场馆景观设计、场馆风险评估等百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北京奥运会的多个环节;北京交通大学凭借地铁列车运行控制和隧道工程方面的科技优势,为北京地铁保障奥运交通做出贡献;北京理工大学提供技术支撑的电动汽车应用于奥运交通保障;奥运开闭幕式时,夜空中璀璨的焰火也得益于该校焰火技术的支持;此外,为北京“碧水蓝天”工程、智能交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北京工业大学,不断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念阐释建言献策的中国人民大学,高性能碳纤维科技攻关取得重大2进展的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高校成为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重要力量。

在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北京高校迅速行动,发挥科技优势,为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贡献着力量。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在震后迅速成立“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监测”项目组,构建灾情评估模型,在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服务社会而科研

“科学研究绝不能仅仅坐在实验室中,一定要和企业合作实践具体项目,及时转化科研成果,促进社会发展,这才是科研的真正目的。”周美铃教授说。

周教授所致力研究的钍钨电极是几乎所有制造领域都会使用到的消耗性热源材料,全世界每年钍钨电极消耗量超过1600吨。但钍钨电极会给人体和环境造成累积性放射性污染,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污染环境。周美铃和聂祚仁的科研团队以替代钍钨电极为目的,结合我国稀土、钨资源优势,成功研究和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系列新产品、制备工艺和装备以及检测设备等全套产业化技术。基于该项目所研制的电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航天系列产品、工业制造和民用商品领域,促进了电力、机械、电子、电器、冶金、石化、船舶、核能、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这项出自北京的“中国创造”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在市教委的组织和支持下,北京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产学研结合,为技术创新提供着基础源泉。据统计,目前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有90%左右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完成。

2009年,北京市还将在高校中实施学科群建设项目,打破高校间的界限,以项目为引导,整合高校的资源,架起北京高校为国家和北京服务的桥梁。2010年以前,将重点建设20个左右的学科群,重点建立30个左右的产学研联合以及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还将实施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卫生、节能减排与清洁能源、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等重大科研专项计划;重点建设20个左右的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实施50项左右的校企合作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实践表明,哪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大,哪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就足,产业结构的层次就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就快。而集科技、人才优势于一身的北京高校,将努力加快北京乃至全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为创新型国家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

2009年3月14日《北京日报》


 

利用博客创新高校网络教育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朱建华

    


所谓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2002年,博客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并得到迅速发展,在众多博客用户中,高校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博客一族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广泛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博客。

博客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却已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称,“作为用户自创内容的重要应用,博客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博客作者已经达到1.62亿人”。报告同时显示,在中国2.98亿网民中,10岁到19岁的占35.2%20岁到29岁的占31.5%;从职业来看,学生网民占到33.2%。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高校学生是我国博客用户的主要群体之一。

2008年的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也印证了这一推断:博客作者接触博客的时间较短,学历较高,59%的受调查者学历为高中以上;博客作者收入方面呈现出两种类型,即无收入(含几乎无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前者主要由学生构成,后者则是高学历的普通白领阶层。我国大学生注册博客的高峰期出现在2005年下半年到2007年,此时也正是博客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时期。这种满足“六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很适合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大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对博客可谓“知之甚少”,但进入大学之后开始纷纷建立博客。

作为国内第一个正式调查大学生博客的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已有56%的大学生在写博客。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朱珊曾对天津大学等6所高校的58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9.7%的学生写博客。

多个原因加速博客在大学生中的发展

博客在大学生中的快速发展,原因有多个方面。

一是中国网络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在每年新增的网民中,大学生是重要的群体之一。

二是高校网络建设的完备和大学生中电脑的普及,很多大学生可以在宿舍内利用自己的电脑上网,这为大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是博客自身功能对大学生的吸引。个人自由表达和出版、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被称为是博客的三大功能,对大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四是服务商提供的良好网络服务也促进了博客在大学生中的快速发展。现在除了专业性的博客网站免费提供博客空间服务外,很多门户网站也免费向广大网友提供博客空间服务,且提供的博客空间功能越来越全面,可以说免费提供的博客不亚于一个个人网站。

五是一大批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各类人士纷纷“开博”,对于大学生也建立博客的影响不容忽视。有调查表明,在博客用户中,“看到别人建博客,自己也建立一个”占有一定的比例。

六是博客已经成为师生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新方式,高校内部一些教师也纷纷建立博客,这对大学生建立博客也有影响。

博客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阵地

博客作为个人电子日志的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博客是博主个人记录自己日常感受的重要阵地,这点在近几年发布的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中均得到体现。

200510月,首份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博客作者对博客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的选项认同程度比较高,77%的博客用户同意此说法。

2008年发布的一项全球博客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9%的博客用户是为了“表达意见以及情感”,73%的人是为了“分享经验心得”,62%的人是为了“想认识具有同样志趣的人”。

也有调查表明,博客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正在从“80后”向“90后”过渡,“90后”大学生不仅是博客用户中主流群体的主流,更重要的是“90后”大学生自身的一些特性值得关注和思考。

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成为博客一族,并热衷于在博客上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实际上也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博客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网络是当今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多强调的是高校内部的网络,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关注更多的也是高校内部的网络,对于属于学生个人的网络由于归属和管辖权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并没有将其纳入自己的范畴。

博客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方面,众多大学生喜欢在博客上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高校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博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可以利用网络直接与学生互动,对于学生的困惑、困难等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这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贴近性。另一方面,一大批“80后”辅导员已经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熟悉网络、善于利用网络,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博客提供了可能。此外,作为网络平台,博客自身的特性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南京邮电大学辅导员开博客与学生交流,已经成为江苏高校特殊的一景。对于大学生辅导员开博客与自己交流,不少学子表示了支持。

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博客不容忽视

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形式,兴起时间并不长,由于它的形式和内涵与现代人的文化诉求和思考方式有众多不谋而合之处,便迅速成为当代大学生表述生活和思想的一个重要形式。

“自由、开放、共享”是博客的精神所在。博客与传统的网络媒体相比,一是具有个性化,写博客是一个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人的自发行为;二是具有感性化,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文章没有内容、字数以及质量的苛求,只是个人用文字捕捉自我刹那间的所思、所想、所感,博客的这些特点正好迎合了思想多变的青年人。但同时,博客文化的兴起容易使青年一代的思维缺乏理性。

大学生广泛建立博客,给高校创新网络教育带来的机遇,不仅仅局限于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对于高校的教学与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也要看到,博客的低龄化现象以及管理和引导的缺失,“网络亚文化”也正在向博客侵袭。对于高校而言,在利用博客创新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利用博客,不容忽视。

2009年2月20日《中国教育报》


 

首都师大“校长聘你当助手”

光明日报记者 朱振国 通讯员 郭圆圆

    


日前,首都师范大学的网站上的《关于聘请“校长助手”的通知》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短短6天,该则公告的点击量超过4000人次,报名人数达100余人。

为了更好地关心和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丰富学校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首都师大拟在全校范围内聘请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优秀、热心公益事业、思想活跃的10名在校学生担任“校长助手”,聘期为一年。

学生校长助手的主要工作是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帮助校长策划、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收集、整理、反馈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对建议和意见的处理情况进行督办等等。3月下旬校长助理将接到聘书,走马上任。

2009年3月20日《光明日报》


 

依法治校参考

依靠“法治”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依法治校在浙江工商大学的实践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   胡建淼

 


大学的发展,学科建设当然是主线,但对于大学的管理也不能忽视。只有一流的学科而没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学科迟早会下滑至一流水平以下;相反,虽未达到一流的学科但有一流的管理,会加速提升学科层次。浙江工商大学不仅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也非常重视学校的行政管理。当今大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何抓起?随着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的加快,依法治校已成为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目前,学校形成了“依法治校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重要途径”的共识。校党委和行政于2008年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的文件和制度,正在初显成效。

依法治校主要是治“治校者”,不是治“被校治者”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作为管理和服务主体,与接受管理和服务的师生在教育法律和大学章程规范之下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表现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依法治校,首先体现在观念的革新和理念的确立,并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作为管理方的学校,其管理师生的行为必须符合法的规则与法的精神,其本质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并以法律为最高权威。这就是说,依法治校不是依“罚”治校,依法治师生。主要是治“治校者”,而不是治“被校治者”;更不是指学校要制定大量罚则,使以前没有依据的处罚变成有依据,而是在合理的制度基础上,通过规范学校管理者的行为,更好地维护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权益。落实到学校的管理上,就是领导以群众为本位,行政以业务为本位,教师以学生为本位。依法治校,必须强调手段与方法的正义性。

任何特批都是对正常程序的破坏,也是对公平规则的破坏

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但长期以来,在大学管理中,存在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倾向:大学校长人、财、物大权在握,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习惯于特批,行政弹性过大。任何特批都是对正常程序的破坏,也是对公平规则的破坏,是人治的表现。为了避免特批的存在及其负面影响,浙江工商大学从制度建设入手,出台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4项法治管理制度,即:规范文件制订、实施听证制度、完善合同管理、实行校内争议裁决。这“一个意见、四项制度”是学校贯彻依法治校理念的基础和保障。

依法治校,学校在制订文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有规定就合法”的观念与做法。学校的文件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否则无效。为此,浙江工商大学从清理学校已有文件入手,近年来制订和修订了122项相关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保证其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一致性。

听证是程序正义的核心,决策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加强学校决策及政策制定的民主性与透明性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一环。为此,学校引入听证制度,让“正当程序”渗透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减少并逐步取消“特事特办”。同时,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办法和诉讼仲裁事务管理办法办事,提高了学校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将各类学校司法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及损失程度降到了最低。

听证是程序正义的核心,是指决定者在作出决定前必须充分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浙江工商大学领导班子一直遵循决策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并在管理中付诸实践。根据学校颁布的《浙江工商大学听证制度实施办法》,学校的下列事项应当经过听证:制定有关师生员工权益的重要规范性文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学校拟对其作出的留用察看及以上或留校察看及以上的处分决定;学校会议决定听证的事项。《办法》规定学校师生员工都有权参加规范性文件的听证。为落实听证制度,学校建立了听证大厅和听证委员会制度。学校还建立了全国教育系统首个实体性的“听证大厅”。

与听证制度相连接与配套,学校成立了校内争议裁决委员会,建立起校内争议裁决制度,由教职工自己来处理有关的校内争议,实现学校管理中的教职工自治。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经营、社会服务等工作中,教职工与其他校内组织或个人之间发生的矛盾、争议也越来越常见。目前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旦争议发生,认为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教职工因没有一套完善的救助途径,只能向学校领导告状,甚至有些争议拖上几年都不能解决。如何确立一种公正而有效的校内争议解决途径,并能体现教师自治的民主管理方式,也是学校依法治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浙江工商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建立了校内争议裁决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性化管理,以师生为本位

“人权”在高校管理中同样需要强调。推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从根本上说,依法治校是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是为培养人才服务,因此,依法治校特别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上。

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重在从细节着手,努力做到管理的人性化。浙江工商大学在这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按常规,教师应该站着为学生授课,但针对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时有因病或当日教学负荷过重体力难支的状况,后勤部门在每个教室的讲台上安放了一把椅子,以备教师及时之需。为方便学校各部门开展业务活动,学校推出了“周一无会日”。为了满足师生午间经费报销的需求,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学校财务处于2008年3月推出了“午间报销窗口”,保卫处也可在午间和晚上义务为师生办理证件和处理失物招领等事项。

这些人性化管理,更体现在让“正当程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之中。所谓正当程序,是指以正当程序解决实体矛盾。学校向师生承诺:学校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管理工作中决不以预备性程序代替决定性程序。学校的任何审批决定都必须在合理的期限内作出。对于师生的申请行为,一定留出合理的时间,保证他们有基本的准备时间,使之成为“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学校所制定的政策和标准,不得从发文之日起施行,以保证师生对自己行为有一定的调整期。对学生的违纪处分,确立了“事先告知与申辩”制度。在学校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学生所在学院必须将拟决定的内容、据以作出该决定的事实依据与法律依据及理由向学生公开,允许学生申辩。

大学的管理工作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有许多工作可以深化。笔者认为,依法治校是当前高校提升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我们应该在依法治校理念的指导下,以一流的管理加速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2009年1月12日《中国教育报》)


 

图书馆与服务三农

 

农业文献信息资源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农业文献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模式研究》项目组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文化的滋养,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该课题成果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入手,概括了欧盟和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的作用与模式,分析了农业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优势,并对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探索了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一、农业信息服务的作用与模式

为使农民能更好更快地接收到有用的农业信息,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欧盟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既有官方机构,又有非官方机构,但以官方机构为主。欧盟官方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主要有:欧洲统计局、欧盟农业委员会、农场会计网委员会和农业理事会等。其服务渠道不但有杂志、报纸以及传真等传统的传播方式,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普及的网络对欧盟农业信息服务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盟农业信息服务网站提供的服务类型主要有:①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②气象预报服务;③科技信息;④专家在线咨询;⑤提供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工具。

中国的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包括:(1)“政府+农户”型服务模式;(2)“政府+协会+农户”型服务模式;(3)“政府+通信企业+农户”型服务模式;(4)“政府+企业+协会+农户”型服务模式;(5)“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型服务模式。

二、农业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直接为我国农村经济服务,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农业院校自身发展的特点。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村社会文化科学中心,在农村社会文化、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时,高等农业院校进入农村经济主战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多种途径同农村发展进行广泛联系,有利于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帮助解决农业和农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农业院校图书馆和其他高等院校图书馆一样,具有人才、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等优势。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做好本校师生员工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同样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包括:(1)政策优势;(2)馆藏资源优势;(3)人力资源优势;(4)技术优势等。

三、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实践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海淀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与海淀区部分乡村建立了文化共建关系,在探索农业文献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模式方面取得的一定的经验。作为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试点,他们先后与北京海淀区的八家村和李家坟村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和人才资源,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服务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具体模式包括:设立乡村图书室;送科技下乡;提供专题信息服务;编辑出版《读者之友》。

四、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研究和实践表明,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大有可为,其服务模式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村级文化站/室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建设,图书站/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院校图书馆长期从事农业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收集、管理、服务的经验,拥有一批既有农业相关学科知识,又懂得现代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高级馆员,无论在农村图书站/室硬件建设,还是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第二,科技宣传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通过送科技、送文化下乡,让农民掌握新知识,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农业院校图书馆不仅拥有大量的农业文献信息资源,而且拥有一批精于收集整理农业文献信息的专业人员,在为新农村建设进行科技宣传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其服务内容和方式包括:(1)通过设计制作宣传板,宣传党的兴农富民政策;(2)利用馆藏文献,编印简单实用的农业科技资料;(3)组织相关的教师和学生送书刊、带经验下乡。

第三,开展培训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这方面可以开展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包括:(1)组织农业专家下乡授课;(2)开展农业信息化教育培训。

第四,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定题跟踪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专家学者进行的一项常规服务,如果将这项服务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根据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不同需要提供文献资料服务,可以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条件的农村农民自家购买电脑(京效农村现在已经基本具备这样的条件),条件不太成熟的农村可以建立村级计算机室。图书馆是高校师生员工查询信息资料的重要场所,不仅具有计算机室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而且具有农业相关数据库和网站建设的经验,可以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较好的服务,包括:(1)帮助设立计算机室;(2)协助建立村级网站等。

第六,建立直接面向新农村的网站和数据库。结合图书馆收藏和购买的大量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在图书馆和学校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建立直接面向新农村的网站和数据库。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简报》2009年第2期)


 

大学生就业

 

北京3年将招五千大学生社工

 化危为机解就业难

中国教育报记者   赵秀红

 


大学生社工是权宜之计吗?

是“化危为机”之举,化大学生就业难之危,为加快推进社区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之机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社会职业,对不少人来说可能还比较生疏。如今,这个职业已经在悄悄升温。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职业的兴衰,其背后体现了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调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社会建设列为四大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诸多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有机部分,“社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北京为例,为了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之后,该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这个新机构主要职能是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志愿者工作和社会领域党建等,这在以前都是薄弱环节。

“我们提出,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在北京社区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队伍。”北京社工委书记、社会办主任宋贵伦告诉记者,从总体上来说,北京市社区现有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工作方式偏于传统,这与新形势下现代化社区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据统计,北京市社区现有1.6万名专职工作人员,年龄在40岁以下的仅占29.2%,50岁以上的占3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9.8%,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2.4%;从事社区工作前,已从原工作岗位离退休的占24.1%,下岗待业人员占52.1%。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趁着眼下社区居委会、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之机,北京各区县的社区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新人员,要求应聘人员40岁以下、学历在大专以上。宋贵伦说,从报名看,非常踊跃,其中不乏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博士研究生。

除了这一常规性的“招兵买马”,针对今年金融危机下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北京市推出新举措,从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用5000名本科生、研究生到社区,做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专职工作者。具体步骤为:今明年各2000人,后年1000人。这三批社区服务岗位由北京市财政和区财政“买断”。

“一方面是解决了眼前的困难,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加快了北京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是‘化危为机’之举——化大学生就业难之危,为加快推进社区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之机。”宋贵伦所言不虚,跟其他省份一样,北京也承载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难题。据统计,今年北京市将有21万大学生面临毕业,比去年增加1.4万人,创历史新高。

据悉,这些社区工作岗位主要以应届的北京生源毕业生为主,而外地生源的优秀毕业生也将被充分考虑。外地生源一旦被选聘,经过两年工作的考察,如果表现良好,可以解决北京户口。

薪酬和待遇也是很多人关心的。宋贵伦说,待遇低、任务重一直是社区队伍建设不利因素。据调查,北京市此前社工队伍的年收入只有2.4万元,远远低于北京市职工年收入3.9万元的平均水平。2008年9月,北京市首次召开社会建设大会,出台了《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首次对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等进行了规定。按照此办法,从2008年1月补起,社工的年收入已达到3.4万元。“这个收入是比较合理的,相当于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的待遇。”宋贵伦说。

大学生进社区是大材小用?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很大一块要由社区承担,没有一定的服务能力很难做好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社工就是在居委会、街道及社区贴个通知、调节个纠纷的大爷大妈们。让大学生去社区做一些琐碎的工作,会不会大材小用?这种对社工职业的模糊认识并不少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只是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水管子是否有人换、老年人是否有人陪着看病等,而是越来越多样化,层次也越来越高。社区工作,无论是居委会的自治、居委会党组织的工作,还是社区服务站的公共服务,仅仅靠热情、奉献精神,没有一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很难把社区工作做好。”宋贵伦说。

宋贵伦认为,政府应该有两大职能: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职责主要在市区政府以及各个行政执法单位,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很大一块要由社区和街道办事处承担。眼下,北京市尝试通过建设新型社区服务站,说白了,相当于社区的“办事大厅”,将政府的服务职能延伸到社区。北京市政府今年准备拿出2亿元,再建200个规范化社区服务站。“这些都是大学生社工发挥才能的领域。”宋贵伦说。

按照部署,大学生社工的岗位主要分布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里。据统计,北京市有2500个社区、1200多座商务楼宇,而且近年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如雨后春笋,共有100多万个。据粗略统计,随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步伐加大,北京市70%-80%领域的人群在社会建设的领域。大学生社工的工作空间有多大,不言而喻。

“我觉得,大学生做社工可以有效地避免专业对口学生有专业无职业,社区工作人员有职业不专业的尴尬。”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四学生李昕说,以往师哥师姐们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时,不得不频繁地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多数人最后的工作跟专业无关,陷入一种学而无用的境地。

从大一起,李昕就在北京的社区实习,他发现,传统的社工的工作方法有的并不正确。比如,拆迁纠纷是经常碰到的。居委会处理的办法过于简单,就是递单子、劝说拆迁户尽早搬走,而不是首先区分案主的要求是否合法合理。对于社区的残疾人,通常是努力为他们申请低保、补助,靠残吃残,而不是“助人自助”。李昕在实习的过程中,就试图用专业方法来纠正,颇有成效。

如今,正赶上北京各区县的居委会招录新人,让李昕和同学们非常兴奋,大多数同学都报名了,热爱社会工作的李昕说,比师哥师姐们幸运的是,他赶上了社区工作蓬勃发展的机会,“我相信,我学的专业是春天的专业!”

“高校毕业生具有知识层次相对较高、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精神活力相对充足的优势,能够有力地促进扩展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领域,创新社区服务的方式,改进社区管理的方法,提高社区管理的水平。”宋贵伦说。

“小巷总理”面临哪些挑战?

有专职从事社保、司法纠治的,还有为特定人群服务的,要求社工的相关专业知识特别丰富

社会工作涉及面宽广,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卫生保健、残障康复、优抚安置、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无不涉猎。对于今年要踏上社区岗位的2000名大学生来说,要做好一名“小巷总理”,要面临哪些挑战呢?

北京市建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四学生马薇已经报名北京西城区社区工作人员的招聘,而且取得了做工程师父母的支持。马薇亲切地形容自己将来的职业是“京城里的社区官”。马薇的师哥师姐有在农村做“村官”的,她经常去看望他们,基层就业的活力在深深吸引着她。“比起村官,社区官面临的人群不一样,村官面对的是村民,因此,土地政策方面的知识要特别熟悉,社区官面对的是城镇居民,怎么办理社保手续等知识就要及时学习。”马薇说,社工也有具体的分工,有专职从事社保、残疾人服务、司法纠治的,还有为妇女、老人、社区志愿者等特定人群服务的,所以要求社工的相关专业知识特别丰富。

马薇说,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性特别强,在学校时,别的专业实习时间为400小时,社会专业就要800小时,但是,马薇还是觉得不够用,尤其是她在房山区一个社区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等方面还是欠缺。“挑战不仅仅是针对我们学生的,也是给学校培养人才提出来的。”她建议,最好在专业教学时定位明确,可以分医疗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方向侧重培养学生。

大学生做社工,也会面临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不丰富的考验。在社区实习时,让李昕感觉特别棘手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纠纷:孩子跟着离异的母亲,孩子的父亲太想孩子了,经常来小区看望,但孩子姥姥不让看,一来就闹。“我去处理时,他们都觉得我自己还是个孩子,根本不信任我。”

“当然,大学生做社工需要社区根据他们的特长来安排,要人尽其才。”北京双寺社区居委会主任杨宝平说,让大学生去调节家庭纠纷就显得“阅历浅了些”,只能以后边工作边积累,但是青少年教育却是他们拿手的,可以发挥他们这方面的特长。

北京西城区社工委副书记高建军建议,大学生做社工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记住“耐烦”两字,因为居民什么问题都可能找上门来,邻里吵架啊,养狗养猫啊,非常琐碎,一定要有足够的热心和服务精神,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做好一名“小巷总理”。 

2009年3月19日《中国教育报》)


 

构建有效机制 破解就业难题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徐景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职教育也步入大发展、快发展时期,为更多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提高了个人职业发展潜能,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摆在广大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通过构建有效的就业机制,真正实现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构建起全员参与就业机制、“学习——就业”一体化机制、就业指导全程化机制、毕业跟踪帮扶机制等,使一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发展到在校生1.1万人的规模,每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真正实现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全员参与,

为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成立了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招生就业处、各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网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学院积极鼓励全院教职员工利用自身社会关系为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近3年,通过教职员工联系就业渠道,安排学生就业占到毕业生总数的26.6%以上。生物工程系主任李世教授是全国知名的中草药栽培技术专家、河北省山区综合开发利用首席专家。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联系全国有关农业科研机构、种子公司,推荐毕业生就业。每年的11-12月份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也是他最忙碌的时期。该系教师在他的带领下,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寻找工作岗位,该系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以上。

学院主动打通校友介绍就业的信息渠道。学院把以校友促就业作为安置毕业生就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就业处、各系建有详细而动态的毕业校友信息库。每到毕业生就业季节,就业处、各系便组织力量给他们发函、打电话、通过网络提供毕业生信息,使他们尽其所能帮助学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通过遍布全国各地校友这个渠道安置就业的毕业生占当年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23.4%。

“学习-就业”一体化,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是专业设置与用人市场需求实现对接。每年学院就业处、各系、各教研室都要派人对本地人才市场进行走访,同时广泛收集京、津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人才市场信息,聘请行业领导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使学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实现无缝对接。

二是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就业岗位实现对接。学院围绕“理论够用、重在技能培养”的办学理念,加大各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专业课教学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训课时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生物工程系的中草药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对中药材栽培、蔬菜栽培等与农时季节紧密相关的课程实施“滚动式”实践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师结合科研项目从第二学期(即次年春季)开始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在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内,结合农时季节打破学科界限,不受开课先后顺序的限制进行全程“滚动式”实践教学。教师在校内实验田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学边干,实行“联产计分”,使学生真正掌握多种中药材、农作物生产的管理技术,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牧医系、生物工程系每天安排2名学生轮流到教学兽医院、植物医院顶岗实习,实行工学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农村养殖户、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本领。

三是实习与用人单位实现对接。各系加强对毕业实习环节的指导工作,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互动双赢的合作培养人才的联合体,很多学生实习结束即在实习单位就业,实现了“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

就业指导全程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学院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贯穿于3年的学习阶段,同时辅以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就业指导形式,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前,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开展全程就业教育。

具体来讲,一年级学生强化思想就业教育,使学生一入校就有就业的危机感,入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紧紧围绕就业这个中心展开。如生物工程系通过开展大三、大二与大一新生结对子的“帮、带、促”工程、学习经验交流会,使新生掌握学习方法;召开“学习、就业、创业”师生座谈会,使学生接受到职业信息和就业意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努力方向,达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质的转变。二年级强化技能就业教育,各系通过举办学术讲座,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作报告,给学生传授“技能就业、创业",“技能立身”的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彻到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其技能水平。三年级开展求职技能训练,讲授劳动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就业形势与应聘技巧等知识,举办简历设计大赛、校内模拟招聘会,到当地人才招聘会现场感受招聘氛围,以提高学生参加招聘会时的应变能力,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就业困难的学生,学院则组织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工作岗位。

此外,各系围绕学生就业所必备的职业关键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跟踪帮扶,

让毕业生真正发挥才干

学院针对到农村基层就业当“村官”的毕业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知识技能欠缺,特别是在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养殖,科学管理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困难,做好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工作,做“村官”成长的坚强后盾。

学院组织生物工程、牧医、园艺等专业的专家、教授组成科技服务团到任“村官”、参加“三支一扶”工作毕业生集中的县、乡调查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派科技导师巡回指导。毕业于生物工程系设施农业专业的“村官”钱红梅在廊坊市香河县钱旺乡义井村协助村主任搞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缺乏园林、能源利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回校求助,学院立即派河北省山区综合开发利用首席专家李世教授为组长的5名园林、农业规划、设施农业工程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目前,该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80%以上的家庭使用上了沼气能源,实现了农作物秸秆、农村废物的综合循环利用。

2009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报》)


 

浙江金融职院:就业立校学生受益

云涛  蒋赟

 


新学期一开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与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合作设立的农行订单班的103位同学,全部以准职员的身份开始了在各地的顶岗实习。算上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单位设立的29个订单班的学员,该校逾半数的2009届毕业生已经明确就业意向。近日,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浙商银行等全国股份制银行,杭州联合银行、萧山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中国人寿、信泰人寿等保险公司等在内的10多家金融机构或企业,已向浙该院表达了招聘2010届毕业生进行订单培养的意向,部分单位已着手实施。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何以形成良性发展局面?这与该校就业立校的办学理念、系统的保障机制和高效有力的行动密不可分。

就业立校 理念引导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把学生就业作为学校一号工程,千方百计让学生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早在2000年,学院就确立了“就业立校、服务强校、合作兴校”的办学方针。学院党委书记李逸凡、院长周建松认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毕业生能否顺利上岗、在岗位上能否快速适应、在工作中能否健康成才是体现高职教育质量的直接指标,是衡量人民对高职教育满意与否的试金石。

浙江金融职院坚持“举全校之力、拓多元渠道、创就业之路”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以“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为核心内容的“三关”学生工作服务体系,更为全面展开就业工作延伸了情感衔接点。同年,提出了“使60%的毕业生有专业对口的工作,20%毕业生有基本对口的工作,10%毕业生能够找到工作”的“621”目标。2007年11月,学院发布了中国高校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从八个层面承诺了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其中第一条就是“对学生:承担培育诚信职业人格与熟练职业技能兼具的金融人才,并帮助其顺利就业、优质就业的责任”。办学近10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位居浙江省内高职院校前列。

机制保障 全面推动

2003年年末,当大雪纷飞于浙江金华时,学院党委书记李逸凡踩着厚厚的积雪,拜访了当地5家金融机构,与这些用人单位商讨人才培养工作,并推荐毕业生。而今年,从农历牛年正月初十开始,院长周建松就率队先后走访了省农村信用联社、省农行、省邮政银行以及嘉兴禾城农村合作银行、桐庐农村合作银行、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启动“校企合作农村行活动”,将毕业生就业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县域乡村。这种校领导坚持每年走访金融行业、企业和机构,了解市场需求,跟踪毕业生质量,获取人才培养建议的就业推介工作,学院已坚持连续开展了7年,走访的地市县多达60余个,企业500余家。

作为金院始终坚持不渝的就业工作制度之一,多年来,从校领导到系部负责人,都坚持执行“第一把手亲自抓就业、分管领导具体抓就业”制度,以“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自觉性抓好学生就业。该校全体教职工也是就业工作系统工程的“排头兵”,由教师推介、成功就业的毕业生不在少数。这都源于学院设立的“全员同心抓就业、落实责任具体抓”制度。制度详细明确并细化系部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等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要求,让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就业帮扶体系。与此同时,学院建立了就业工作信息员、班级信息员制度等,在各系部、班级配备专人负责收集就业信息和掌握学生就业动态,随时跟进就业政策与措施。从2002年开始,在浙金院系部工作和教师工作考核条例中,就多了“服务学生就业情况”一项,做好就业工作已成为与工作职责、评先创优、经费核算、业绩考核等挂钩的一项硬指标。近期,学院又强调优化“7+3”制度,即完善校内6系1院2处1办负责人参加两周一次的就业工作例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跟踪监测工作,健全就业工作机制。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责任分解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建立就业工作的内部长效机制,完善校内就业工作机制保障。

在该院2009届毕业生人才信息发布会上,20余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积极参加,商讨与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开办订单班事宜。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每年都来学校招聘毕业生,今年是第5年,已经招聘了51名2009届毕业生进入订单班。据了解,学院发挥其“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平台的优势,实施校外就业网络构建机制;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设立“校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密切与金融行业、集团的联系,在校外搭建系统化就业网络,为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

手段创新 抓实工作

孙丹同学是浙金院09届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在年初参加该校专门为有意向进入金融单位的毕业生开设的“银行从业业务技能强化班”的学习后,顺利晋级华夏银行绍兴分行的面试。

据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为了让2009届毕业生能够强化自身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从去年末开始就为毕业生们增设了技能强化培训班、个性化就业指导、《就业指南》、网络沟通会等一系列措施,很受毕业生欢迎。

据了解,个性化就业指导以教师对学生进行精细化就职情况分析、面试技巧传授等为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场适应能力;技能强化班为有意向进入金融单位的未就业同学提供业务强化训练指导;《就业指南》综合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征,详细列出职场能力指标、应聘技巧、心理素养等实用信息;网络沟通会则直接“跟踪”学生就业实习情况,提供实时辅导。该校09届毕业生、文秘专业的赵婷婷同学说,个性化就业指导让她看到了自身的就业弱势,在单位工作时学会扬长避短,很受用。已经在稠州商业银行实习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傅丹萍同学说,班主任老师隔几天就和她视频沟通就业实习情况,感觉老师在身边指导她实习,让她对做好工作更加自信。

一直以来,浙金院将就业教育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将做好就业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上。学院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渠道提升学生业务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校内示范建设项目之一金融职业素质养成基地开展职业素质能力拓展,提升毕业生们的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毕业生发放示范性高职院校教材《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就业红皮书》、联合部分用人单位开展就业模拟招聘大赛等载体强化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行为习惯、职业心理准备的养成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职场适应性与岗位竞争力,帮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保有优势。

老师们更是不遗余力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由校内教授或具有心理咨询师和就业指导师资质的专兼职教师等组成的就业指导队伍,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式,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增强抗挫能力。3月初,学校六个系的系主任、系总支书记已经陆续带领系部教师们前往各个毕业生实习点进行踩点探访,推进学生就业。金融系施行地毯式就业“排摸”,逐一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国际商务系、会计系、保险与社会保障系等开展班主任电话谈心活动,随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实习)情况;经营管理系、信息技术系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不顺利的“双困”学生,开展党员结对、师生互助,让结对老师为同学作全程咨询辅导,缓解心理压力,树立就业信心。活跃在各大金融机构、企业的金院校友们也加入为学弟学妹谋就业的行列中,由该校2008届毕业生自主创立的“易族电脑有限公司”将分店开到了“浙金院笃行创业园区”,定点招聘母校2009届毕业生到该公司工作。

2009年3月18日《光明日报》)


 

教学改革

 

武汉大学教师共享教学资源

500门课程搬上网络

中国青年报记者  柯进  通讯员  王怀民

 


新学期伊始,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万晓霞教授又和过去一样,忙着这样两件事:一是追踪国内外印刷和包装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并将其发布到“印刷概论”课程网站上;二是在课程网站上查看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教学设计。

为推进教学质量工程,武汉大学于去年3月正式开通课程中心网站。目前,该网站已建设成为拥有500余门课程的专门网站,包括52门国家精品课程、85门省级精品课程、174门校级精品课程和200余门通识课程。

过去,由于教师教案一直被认为是教师的个人“机密”,一些学校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这样的顾虑:将教师课程搬上网站,是否会侵害授课教师的知识产权。对此,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石云霞说,优质的教学资源应该大胆地走出“深闺”,在资源共享中,既可推动教师不断创新,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提高各学科的全国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4年,石云霞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题网站。去年,她对该网站进行了升级,新网站更新不到一年,访问量已达6万人次。有了这样的课程网站,学生不仅可以更便捷地学习本专业知识,还可学到其他专业教师的课程,甚至其他学校的课程。网上作业和网上考试的方式也广受学生的欢迎,印刷与包装系学生罗毅说,现在,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寝室的同学经常围绕某个论题,一起查找资料、探讨。

该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最近3年,“印刷概论”的学生评分一直在95分以上。此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感到“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达到90%以上,对授课教师的喜欢程度也达到90%。

目前,该校80%的学院已将课程上网工作写进学院的教学规划。今后两年,该校计划将全校所有课程都搬上网络平台。

2009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院校与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应成为创业教育突破口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  马国湘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受到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当前的宏观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一个颇具紧迫性和时代感的命题。

应该看到,职业教育在本质上不单是“找饭碗教育”,还是“造饭碗教育”,其明显的区域和行业特色可以为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因此,我认为应把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强和改进高校创业教育。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8年开始多次强调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创业教育,并提出创业教育是继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护照”。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2200余门创业课程,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普遍在职业教育领域开设了创业课程等。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但它和现实的需求差距很大,须予以高度关注。据统计,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3年内创业率高达20%左右,而我国不到2%。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对创业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管理者视创业教育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是就业的补充策略,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使之边缘化。极少数重视创业教育的学校则多是自发开展,关注的也多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

二是尚未纳入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缺乏保障机制。一些高校以“创业大赛”等活动代替系统的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未能有机联系,且形式单一,尚未形成相应的课程、教材和评估体系,教学计划和时间缺乏保障机制。

三是对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和师资培训亟待加强。无论从理论高度阐释创业活动的各种问题,还是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业经验,都离不开深入的研究和师资培训。

创业教育普遍缺失,与创业形势极不相适应。据调查,原本预计容纳400家企业的中国首家大学生创业园在成都运转5年来,如今只有7家企业在艰难中生存。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全国已有1200余所学校,在校生规模近千万。高等职业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为开展创业教育并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先天条件。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影响最直接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应把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观念、创业技能的培养,然后逐步向两头延伸,及时总结经验再推广普及。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设。建议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创业教育指导纲要”,并针对高校制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安排意见”等具体政策。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的管理。建议教育部设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广泛联系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界人士和高校的基础上,承担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师资培训和咨询指导等服务工作。

三是统筹安排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规范创业课程和教学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和体系,建议将创业教育课程列为高校公共类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从而减少创业的盲目性,促进科学创业。

四是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监测手段。针对院校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和质量问题,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方案和监测平台,定期发布“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监测报告”。

此外,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可设立部分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从而实现“一人创业多人就业,多人创业就业不难”的良好局面。

2009年3月16日《中国教育报》)


 

关注“2009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

 

编者按:

3月8日,春意融融,两会正酣,由中国青年报社、亚洲教育北京论坛联合主办,西安欧亚学院、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协办的“2009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在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以及职业院校负责人共同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职业教育如何科学发展。现将2009年3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部分专题报道,希望为读者全方位呈现论坛上的独特视角、精彩言论,希望能对我院的工作有所启迪。

 

职业教育发展期待三大突破

中国青年报记者    李剑平

 


“职业教育在最近几年迎来了三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二是国家的资金投入前所未有,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38日,在2009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1996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部分条文,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今天我就带来了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几点建议”,朱永新代表开门见山的发言,把论坛气氛推向高潮。在他的议案中,直指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畅、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也成为了论坛上重点谈及的话题。

理顺管理体制 打破条块分割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分属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两个部委来管理,即使在教育部内部,高职与中职又分属于高教司与职成司分头管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副会长俞仲文表示,自己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职业院校的同志,迫切希望有一个和谐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目前的“自成体系,各自为政”。

俞仲文在现场向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政协副主席、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蒋婉求、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常委副主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菁等请求,能不能请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议案或建议,从国家层面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他引用了OVTA(海外职业训练协会)近日公布的调查,调查直陈中国职业教育的缺陷:政府把职业教育当做“二流”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这多少有一点让我们感到汗颜。”俞仲文说。

俞仲文建议把高职院校的管理由高教司划到现在的职成司,或单独成立高职司。同时,妥善解决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教育管理的业务重叠问题,避免“部门打架,殃及职业院校”的现象。其次,在调研充分的前提下把两个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归由一个部门统管。

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认为,现在多头办职业教育,没有一个统筹的机构进行管理,为此他建议建立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和劳动就业委员会”,来统筹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行业的职业教育。

“在职业管理体制上,变行政命令驱动为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变部门分割管理体制为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邢晖强调,面对当前条块分割现象,建议块与块(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但这个统筹不等于合并和转移,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在条(职业教育系统内)的方面,重心下移,高职要发挥省的作用,中职要发挥地市统筹,在发达地区可以考虑发挥县市的统筹作用。

增加职教投入 保障经费到位

全国人大代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菁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对职业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投入中的地位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北大、清华是“熊猫”,普通本科至少是“老虎、豹子”,职业院校充其量是“野生动物”,说是重要实际上却投入不多。

朱永新透露,2000~2007年,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增加了不少,但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总的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要知道职业教育的成本通常比普通教育要高2~3倍,这意味着增加职业教育经费还有很大的空间。”朱永新说。

来自山东聊城的孙菁代表说:“这主要是政策不配套,落实不到位造成的”。2007年国家预算内财政拨款中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分别占20.3%9.3%,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在经费拨款中比重又名不副实。职业院校生均培养经费最低是多少,最高是多少,教育经费拨款不能低于什么标准,哪些地方没有落实该怎么处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为什么比职业教育能落实得好,关键是除了义务教育法外,还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孙菁表示,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13年来,缺少相关的实施细则,造成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经费较其他教育偏少。她认为,如果出台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能少于什么标准的话,地方政府会更有操作性,职业院校也更有理由和依据向上争取办学经费。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梅珍介绍,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向大会秘书处提交了关于教育投入立法的议案。后来接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回复。回复称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有关法律上早有了,主要是贯彻落实还存在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黄如梅今年向大会秘书处提交了加强西部地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她写道:多年来,在有配套资金投入的发达地区,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较多,而西部地区由于县政府没有配套资金投入,多年来,不但地方投入少,还得不到国家的相关投入,部分县级职业学校的设备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创办农业中学时留下的。要新办个专业,实验设备主要得靠收购废旧电器来筹集。这种条件下,根本无法满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提升职教地位 改变评价模式

论坛上,很多嘉宾都表示,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内涵建设也得到显著提高,但目前的职业教育还是处于较低的位置。

对此,孙菁代表建议首先要消除社会与家长、学生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表示,把尊重一线劳动者作为社会与教师的基本美德,严格禁止初中教师对学生说“你再不好好读书就让你去读职校,不好好读书就去当工人”之类的话,提升一线劳动者在全社会尤其是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其次是改变唯学历与文凭是举的人才评价模式,变学历和文凭优先为注重能力和资格的评价标准。”孙菁代表分析,是现行的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现象。目前情况下,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行业差距太大。尽管国家高技能人才奇缺,甚至某些岗位拿的钱比研究生还要多,但缺乏吸引力。

孙菁代表还建议,改变职业教育招生居后以及教育层级不完善的现状。中考以后,第一批招生的是普通高中,随后才是职业高中。高考亦然,第一、二、三批次本科院校招生结束后,再由职业院校去录取,为什么不可以把职业院校也分批次,与本科院校同时进行招生?不少参加论坛的代表也认为,这是人为地把职业院校定位成考生考不上高中或本科,不得已而选择的去处。

国家把职业教育定格在中职、高职。在唯学历论的社会中,专科肯定不如本科、研究生竞争力强。论坛上不少专家认为,职业教育为什么不可以设置其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历层次?

2009年3月10日《中国青年报》)

 

经济的冬天,职业教育的春天?

中国青年报记者   李新玲

 


“已经有企业因为产品订单减少,把给我们下的‘学生订单’撤回。”

“往年这个时候来学校要人的至少有200家企业,今年减少到150家左右。”

“这几年我们的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可今年还有两三百个学生没有落实实习岗位。”

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像不断蔓延的潮水,慢慢地影响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归避风险,突破困境,成为参加“2009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的职业院校管理者、研究者和办学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逆势而上

2008年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逆势而上”,当以这句话为题的PPT图表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参加论坛的所有人似乎都抬起了头。

这张图表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姜大源展示给大家的,来源于《全球新闻财经生活资讯》20091月的周末画报。表格中非常清晰地列出了3家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在2008年第四季度利润增长率,其中两家达到25%21%,另一家增长率达到13%,而这3家机构的股票回报率都只有11%

这样的数据肯定是鼓舞人心,几位参会的高职院校校长拿起了相机,对着这张图表按下了快门。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教授认为,现在大学生面对的失业问题,还是属于结构性失业,就是有些人找不到工作,有些岗位找不到人。

“很可能农民工的失业是总量性失业,因为就业岗位不足了,但是就大学生来讲,他们可以就业的岗位是很多的,不管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问一下他们的老总,都会跟你说一句话:人才难得,找不到合适的人。”陈宇观点明确:“面对结构性失业,我觉得值得搞教育的领导者、教育研究专家们深思。”

通过详细分析,他的结论是,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源战略的失败,结构性失业的解决办法也只能够通过人力资源战略的调整,通过教育的改革,培训的改革,除此没有别的办法,否则还将持续一部分人找不着工作,一部分工作找不着人的尴尬局面。

陈宇说,很高兴看到现在许多职业院校在办学上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非常同意有人说的:‘经济的冬天,职业教育的春天。’”

校企紧密合作

让职校实现“风暴前的搬移”

“我们学校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面对这种经济危机所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说我们这类东部学校是这次金融危机最敏感的‘传感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博士毫不避讳目前遇到的困境。学校曾专门为制造类的外资企业培养技术员工,就业率一直非常高。但目前学校2009级毕业生中还有20%没有去顶岗实习,往年这个数字几乎是零。

但是单强乐观地认为这既是困境也是机遇:“我想如果我还有信心的话,在座的各位就没有理由没有信心。在这个时候正是显示我们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融合的最佳时机。”

单强非常愿意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与其他院校共同分享,让大家更紧密地共同应对难关。

他举例说,原来学校的毕业生中有80%会到外企工作,而目前已经降到60%,其余的学生去了国企或其他中小企业,这使学校在外资企业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免于受到更大影响。这种类似于“风暴前的搬移”并不是学校的先知先觉,而正是得益于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2007年,与学校关系密切的企业就给学校提出建设性意见,根据国际国内及区域形势,建议部分改变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发展方向。学校采纳了企业的意见,并于2008年下半年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

今年春节期间,单强带领学校的老师走访调研了苏州的一些企业,从而确立了新的专业方向:改变过去单纯的机电一体化,增加了生物机电、医疗机械等新专业,为生物医疗专业提供毕业生;苏州古建筑丰富,学校准备新增古建筑保护专业;苏州珍珠、家具全球知名,就在艺术大类中开设珍宝设计、家具设计专业。

不仅是单强,许多职业院校办学者也从这种紧密的校企合作中尝到甜头。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徐建明教授认为,金融危机势必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使学校更明确地了解到企业最想要什么样的人,从而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增加毕业生对企业用人的吸引力。他说,学校的许多毕业生是面向机械行业就业,学校去这些企业做了大量的调研后,及时调整了课程,从而满足了企业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梅珍则提出,在目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要自我反思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质量,看看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是否适应企业未来发展需求的人才?

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有充分的优势

春节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管平教授亲自当了一回宣传员,借学校所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劳动局组织的企业联谊会之机,把学校面向企业员工培训的宣传材料发到了参会的企业家手中。

“效果不是特别好,我们发出去100多份,只有几家企业有了回音。”虽然响应的企业暂时不多,但管平教授还是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应该继续做下去。因为2009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我国将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重点面向转岗转业的企业职工、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需要培训的人群。

“职业院校有好的职业教育师资,我们有实训基地,有培训设备,具备别的培训机构无法相比的优势。在目前形势下,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是在壮大自己。”除了在争取这类培训之外,管平教授介绍说,学校还积极与有关部门接触,争取参与省里将要开展的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

38日,在“2009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培训处(正处级调研员)田丰在题为《技能人才培训》的主旨发言中,专门讲解了“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内容。这进一步验证了管平教授的判断。

“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总思路是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期限、增加培训投入、提升培训能力等,每一点都与职业院校相关,专项经费也会投向职业院校,用于改造设备,提高师资水平和优化培训条件。

地处南京的金陵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从2007年开始,学校就接收40~50岁的转岗或失业工人进行职业再培训,由专业老师教授汽车修理技术。该校汽车技术专业办朱银武主任介绍,今年国家要求中职院校招生人数要超过860万。为此,该校计划招收一些农民工、下岗职工、或是转业军人进行短期培训,缓解学校生源紧张的状况,同时,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

朱银武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但是对人才的要求却更高。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拓展资源开展岗前培训,用门类丰富的技能培训为返校学技能的社会人员提供服务,一方面让他们进行职业缓冲,另一方面也增加他们再就业的信心。

2009年3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本科生“回炉”职校何不成时尚

 中国青年报记者   桂杰

 


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面对连年扩招的现实,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表示:“我个人不认为中国大学生培养的太多了,现在大学生面对的失业问题属于结构性失业。”

对于结构性失业的提法,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很赞同,他指出,以我国GDP连续每年以10%的增长速度来看,吸纳现有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应该不成问题。但问题在于我们这些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农民工的贡献:一个是房地产、建筑类企业;一个是生产鞋、玩具、半成品加工等外向型企业。

“并不是说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数量太多了,而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使社会不能完全吸纳现有的大学毕业生。”王伯庆说。

全国政协委员、启明星辰公司总裁严望佳认为,在理论水平上,也许国外理工科的学生与我国学生相比要低一些,但是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特别强。“然而,我们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要求他在理论或者研究修养上具备很高的水平,主要需要他们有综合能力。”

“其实,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以贯之的,从能力和学历角度来讲,当然是更加重视能力,但我们很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跟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严望佳指出,在中关村,很多高科技企业都视人才为本位,一看到真正的人才,眼睛就会“亮”起来。但事实上,中关村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包括博士、硕士毕业生,然而,企业要找到好的人才实在太难。

如何破解这种矛盾,王伯庆建议说,“中国的产业进步和技术进步是一种必然,因此,目前的本科和高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改革。把产业调整和企业升级过程中带来的新需求,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内容中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让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够跟产业的需求相结合。不然的话,这对矛盾还是难以解决。”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结果,2007年在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时候,高职生加上本科生的就业率是55.8%,高职生毕业时就业率只有44%,但是半年以后就业率达到84%。可见,高职生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在毕业半年后才实现真正就业。

王伯庆认为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和职业能力低有关系,他把职业能力分为五大类: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每个专业和职业对某一项能力的重视程度和水平要求不一样。从全国毕业生的平均水平上看,毕业生的五大类能力,普遍低于工作要求水平。

为了解决610万名本科生找工作的难题,日前教育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比如一是让他们读双学位,另外是研究生扩招。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姜大源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从根本上破解大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如果不跳出教育看教育,不跳出学校看学校,在围城中解决问题,本科生将继续失业。因为学习的内容不变、方式不变,其能力结构还是不适合企业的需要,不适合社会的需要。”

据姜大源介绍,目前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就业率都在95%以上。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拉动了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了解决2000万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政府鼓励让这些人到中等职业“回炉”,“其实,我们也要考虑发挥高职的作用,可让本科生‘回炉’高职,使高职成为我们促进高质量就业和创业的摇篮。”

曾经在德国工作过12年的姜大源认为,让本科生到高职“回炉”的做法在德国很普遍。德国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考上大学后选择保留学籍,然后到职业院校“回炉”,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果能实现这个愿望,学生进可升学,退可就业,使得教育渠道非常畅通。

“很多人本科毕业后拼命考研,真不如选择到职业院校再学一张文凭,3年过后就业竞争力会比研究生更强。”姜大源说,“以前,本科生把到职高‘回炉’当成可笑的事情,我希望今后成为一种时尚。”

2009年3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关注高职院校服务就业、促进就业工作会议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09年会



高职生不是玻璃罐里的昆虫 既有光明更有前途

  中国青年报记者   李剑平

  


20086月,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孟祥军与20多名同学经过层层选拔,与德资北京某公司签订了今年3月的顶岗实习、7月上岗的工作协议。没有想到,前不久学校收到对方来函:“受金融危机影响,协议无法履行。”经过院方一番努力,孟祥军等20名同学最终在加铝(中国)有限公司找到了岗位。

“我们不能只满足学生个案的成功、一个专业的成功,而要着眼于今年近300余万高职毕业生的成功。”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日前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强调说。全球性金融危机必然对高职院校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许多企业减少了新增的岗位,甚至放弃每年例行的校园招聘。317~18日召开的联席会议,中心议题就是全力以赴,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服务。

“从走投无路到找对出路,再闯出新路,这是今年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需要面对的事情。”李进说,高职毕业生不是玻璃罐里的昆虫,有光明无前途;而是天高任鸟飞,既有光明更有前途。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部队去

会上,不管是政府决策部门官员,还是院校代表都鼓励高职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西部去,“那里有广阔的天地”。较之普通本科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具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百分之七八十来自农村。据《人口研究》杂志2008年报道,留在农村的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以上水平的只占5.6%,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0.5%。新农村建设一线迫切需要服务于农民生产的实用型人才,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型人才,推动农村生产力全面发展的管理型人才。

“一块30亩的樱桃园,开花不结果,急煞了果农。后来在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的指导与实践下,喜获丰收。”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镇长李中华说,一亩地种蔬菜的利润在两万元左右,种食用菌的利润则在五六万元,培养花卉或果树大约是10万元。怎样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高职毕业生大显身手的舞台。

安徽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园艺专业王守云同学,毕业之后自己承包了1200平方米蔬菜大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产值达到5万元,扣除各种成本净赚3万元。这证明,在农村有着高职毕业生广阔的创业天地。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一个个单元体。较之香港特区或国外一些城市社区,国内城市社区的管理与服务相距甚远。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社区主任陆星琴说,现代社区管理需要一支“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会做,静下来能思”的队伍。

当然,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与模式还有很多,在国家刚刚推出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政策中,高职毕业生应征入伍也是不错的选择。“过去是连长向‘村长’要兵,今年是向‘校长’要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洪一说,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州军区首长告诉他,部队既需要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更需要大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能手。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理念,这是会上众多嘉宾对高职生的告诫。阿迪达斯中国区政府事务总监沈燕平说,目前零售行业发展迅速,但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有3%左右。他觉得,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职业规划过于宏大,他们要求自己三五年就要当经理、总裁。这很容易让企业感觉他们不踏实,飘在空中,沉潜不下来。

中证万融投资集团副总裁王洪飞博士认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应该调整心态,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则建议高职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再顺势而为。

高职生要学“老鼠”做“海豚”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要学‘海豚’,潜得越深,跳得越高。”论坛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涂云海说。

近年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就把传统的、静态的职业指导转向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入学时就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请他们到人才市场体验市场行情,到中小企业熟悉专业与未来的就业方向。学校再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发展需求进行课程开发。如此一来,这所学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都紧追市场,毕业生从入学到毕业始终紧贴基层,到就业时自然有市场。截至今年2月底,全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70%,初次就业率97%

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的瑞立职业学院,学生除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学习企业文化、市场理念、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毕业后不但拿到大专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还有企业的上岗证等。涂云海教师告诉与会者,只有在学校里扎扎实实地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好,才能在就业市场上如鱼得水。

“然而,现实社会中,大量的应聘者有证书,没有技能。”戴耐德语言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毛迈克总经理说,企业招聘一位英文助理,收到100多份简历,然后对筛选的20多人进行电话访谈,不少应聘者一听到英语就哑口无言,甚至主动挂断电话,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人选。“这种问题在企业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技能是什么?它是现实中需要时能够马上运用的一种能力。毛迈克以英语为例,技能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他建议高职院校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强化通用英语技能,而不是直接进入专业英语学习,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因为他们就业时不光靠职业能力、岗位能力,还要有协作能力、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

中国包装协会副秘书长敖雯楠就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向高职院校负责人建议,把就业话题前移至招生阶段,让每一名学生入校时就知道将来从事什么行业或职业。这意味着两三年后,他们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之后,会带着对行业的热情和激情投身工作,而不是被动地找工作就业。如果他们能成长为行业技能型人才的话,永远都不会失业。

“高职毕业生要当‘老鼠’,在哪里都能生存。”浙江瑞立集团副总裁陶保健说,“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必须转型,高职学生必须一专多能。”他说,汽配生产企业不光需要高职毕业生能从事机械加工、装配,还要学会汽车电子、数控编程,以及维修等。同时,他建议,学校应该完善见习制度和实施“双证书”制度,要把“天之骄子”尽可能培养成为技能型人才。

要给学生“真奶粉”“好奶粉”

会上,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建民讲述了为会场服务的两位速录员寻找工作的故事:

今年中央某部招录两名工作人员,条件是硕士以上学历,党员,每分钟速录200个字。可是按这个标准在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找来找去没有合适人选。有关方面决定降低至本科学历,速录速度180字/分钟,符合条件者仍寥寥无几。最后只好允许高职毕业生也参加遴选。该院速录专业的毕业生王序、侯雪林以220字/分钟的速度成功入选,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整个会场为在现场志愿服务的这两名速录员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王序、侯雪林两人最初是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后来转至法律文秘,最后以速录为主攻方向,这不但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拓宽了就业渠道。

陈京悦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08届毕业生,入学之初想学汽车专业,但后来进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地铁班,如今如愿以偿地在地铁公司工作。该院院长李振华表示,以前学院针对北京350万辆汽车市场开设有奔驰、宝马与雪铁龙班。现在,根据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把一些汽车专业的资源往轨道交通专业方向倾斜。

“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促进就业的措施可分为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北京市教委委员孙善学认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应征入伍服兵役,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到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等措施,大部分属于短期措施,见效快。“从根本上破解就业难现象,更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生存能力的长效机制。”

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说,专业调整不是短期应急所为,而是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具体体现。李进则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奶粉论”。他认为,课程是“奶粉”,师资是关键,教学是育婴。“我们要按需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给学生‘真奶粉’、‘好奶粉’,让他们在职场身强体壮,健步远行”。

2009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

 

高职教育研究


 

高职核心发展力的培植靠什么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明伦

  


高职核心发展力是内生的,是可以培植的,但不可以模仿。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从自身的规律和优势出发,按照高职核心发展力的标准,合理选择高职核心发展力培植的路径,坚持积淀和创新,才能真正形成属于自己“产权”的核心发展力。

战略规划:

高职核心发展力培植的关键

高职核心发展力的培植,战略规划是关键要素。战略规划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文化育人,构建和谐的院校发展理念;持续发展,着眼于核心发展力的提升。从战略规划的本质看,高职院校战略规划不是学校发展的文本方案,而是学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设计,要让师生知道“学校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怎样到达目的地?”作为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制订战略规划应重点回答这样三个问题:一是学校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怎样?如何对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应对?二是学校想建成什么样子的高职院校?主攻目标是什么?三是怎样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如何配置和开发教育资源?

  要实现战略规划目标必须做到:

——办学定位准。战略规划要求高职院校领导者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把握大局,系统思维,就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和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决策。通过战略规划把握学校未来的教育活动,实现未来的教育目标,以此来培植高职核心发展力。

——适应环境强。一般来说,一所不能有效适应环境的高职院校,是不可能形成核心发展力的。因此,战略规划必须密切关注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从环境变化中不断获取院校发展的机遇和资源,使学校始终与环境变化保持高度的协调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品牌服务优。战略规划是对院校发展品牌构建和提升的过程,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文化建设、办学特色凝练等,都需要作出战略规划,用心、用思想去研究它、发展它。品牌服务是高职核心发展力的关键要素,只有为市场提供高品质、有特色的品牌服务,才能有效提升高职的核心发展力。

资源聚焦:

高职核心发展力培植的法宝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高职院校不善于总结自己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对已有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聚焦,从而导致办学无特色、核心发展力缺失。

——让优势更优。高职核心发展力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历史积淀过程。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其独特的行业背景、优势学科(专业)等,要把优势变得更优,高职院校必须继承办学传统,对已有优势、经验、特色进行聚焦、提炼,形成别人无法取代的优势。比如说,某一高职院校的某一专业(群)或者课程(群)基础比较好,特色也比较明显,那么,就紧紧围绕这一专业(群)或者课程(群)实打实地做,把它做精做强、做出品牌,使优势更加突出。千万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什么优势都无法形成。

——使特色更特。高职核心发展力的培植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衡量,要依靠办学决策者的智慧和远见,大胆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本土特色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就高职院校自身来说,培养多少学生不是第一位的,关键是培养的学生掌握了多少用得上的素质、技术或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紧紧抓住“职业道德”、“技术或技能”、“个性”这三个关键词,把已有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企业资源等,进行有效聚焦,挖掘出别人没有的“东西”,朝着个性化方向聚“精”、聚“特”,求出质量、求出真正属于自己“产权”的核心发展力。

和谐环境:

高职核心发展力培植的基础

高职核心发展力的培植需要和谐环境的滋养。

——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在高职院校“特殊”的学术环境中,作为院(校)长,要大力倡导和谐的学术氛围,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技术(技能)、尊重科研、尊重人和的和谐学术环境,积极建设和带领好教师团队,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校生活质量,包括专业生活质量、学术生活质量、业余生活质量等,重点关注教师的学术成长,为教师尤其是教师团队学术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这是培植高职核心发展力的肥沃土壤。

——着力实施“凝心工程”。在管理环境构建中,要确立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的思想,着力实施“凝心工程”。高职院校发展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倡导个性发展;教师发展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校长发展要以师为本,既要“理”治,又要“情”化,打造人和政通的“管理环境”。通过“环境”的引力凝聚高职院校人的智慧;通过“环境”的威力鼓舞高职院校人的士气;通过“环境”的活力引领高职院校人前进。这是培植高职核心发展力的重要基础之所在。

此外,办学实践证明,高职核心发展力的培植和形成,院(校)长的治院理念极为关键,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职核心发展力是靠院(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的,而不是靠数量增长、规模扩张打造的。作为高职院(校)长,要引领学校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追求质量提升,从盖大楼转向育技术大师,从经验管理转向文化管理,从办学的共性发展转向办学的个性发展,这是真正体现高职核心发展力的重要标志和含金量所在。

2009年1月22日《中国教育报》)


 

校企合作如何让企业热起来

王洪龄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校企合作如何让企业热起来,已成为政府和职业院校共同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政策激励——让企业主动热。在校企合作中,要想让企业主动热起来,必须加强政策导向,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才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优先享受到相关利益,从而在企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此,必须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政策倾斜、资金补贴、表彰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的政策规定。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更为科学的奖励形式,如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授予荣誉,认定其为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允许企业适当提高职工培训经费提取比例,列入成本开支;对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企业授予社会贡献奖。

政府主导——让企业保持热。在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一是建立校企合作领导体系。由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有关社会团体参与,吸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院校代表参加,组成校企合作领导管理机构,把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利用,根据地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使校企合作有序进行。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等形式的组织实施机构,制订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评估、激励体系。制订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确定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树立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三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做好企业用工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对接。

利益驱动——让企业值得热。在校企合作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必须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包括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同时依法享有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等。为满足企业的利益追求,作为职业院校,一是要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二是适应企业生产流程需要,实行弹性学制;三是主动参与企业生产和员工培训,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四是实行灵活的“订单培养”模式,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

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热。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同时,要强化道德约束,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情感投入——让企业内心热。校企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情感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每年邀请企业领导来学校开一次年会,通报各自发展情况,了解企业发展规划,获得用工需求信息。二是联谊会下设联络员,平时互通信息,保持经常性联络,主动为企业服务,增进感情。三是经常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四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劳动,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法律保障——让企业长期热。只有在一定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下,才能实现校企双方、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组织、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特别是保障企业依法参与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让企业长期热起来。建议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政府在这一法律的框架下,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体系、制度和章程等,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加强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同时,国家应指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教育制度,形成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学习型企业,并将此作为对企业的考量标准之一。

2009年1月22日《中国教育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贴农惠农”凸显农业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活力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侯长林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游明伦

 


目前,“特色立校”已成为不少高职院校发展的共识,一大批高职院校率先作了探索和实践,但是从国家已批准建设的100所示范高职院校来看,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不多。走什么路、办出什么特色,还依然困扰着许多农业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建设,促进众多农业地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加强内涵建设,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路径,突出发展优势,办出特色,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铜仁市,是服务于铜仁地区乃至贵州经济的地方高职院校。多年来,围绕“强农稳区、兴工富区、旅游活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按照“需求引、产业拉、专业带、服务推”的发展路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办学之路,凸显了“贴农、惠农”的办学特色。

特色办学“显农”。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的办学理念,“校地携手、系村共建、多元结合”的办学模式,彰显了“贴农、惠农”的办学特色。

专业建设“贴农”。铜仁职业技术学院31个专业全方位为农服务,重点建设的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旅游管理等6个专业全部“贴农”, 特别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紧贴生态畜牧业和医药制造业发展,依托校办兽药厂,实施“产学结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制药高技能人才,又带动了畜牧业和医药制造业发展。

科技服务“惠农”。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3.6万人的涉农技术培训和“师生进村入户”等农技服务活动,带动了一方农民增收致富。在所帮扶的铜仁地区松桃县水竹村,人均年收入由3年前的600元提高到了目前的3500元。

人才培养“兴农”。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返乡就业率达62.3%。以入选中国首批“十佳大学生村官”的张阳(“十佳”中唯一的高职学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下得去、撑得起”的农牧、医药等行业的农村急需人才,促进了农村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特色办学提升了学院办学竞争力。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327人,毕业生供不应求,年均就业率目前居全省第一;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生物制药实训示范基地,承担国家、省地科研项目14项,总经费365万元;获省级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国家专利6项,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办学水平提升至贵州省同类院校首位,并在2007年国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不难看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贴农、惠农”的特色办学,显现出农业地区高职院校强大的生命力。换句话说,农业地区高职院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才具有竞争力。那么,如何创建“贴农、惠农”的办学特色呢?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关键是要围绕一个“农”字,做好“定位引”、“路子带”、“人才拉”、“专业撑”、“服务推”。

办学定位要着眼于“农”。农业地区高职院校要创建“贴农、惠农”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必须着眼于“农”。具体而言,就是要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背景、农业产业状况、农村技术与人才需求及学校自身办学实际等不同情况进行定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铜仁地区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快而粗放、服务业小而不活、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农”工作任务长期而艰巨的实际,把办学目标定位在全方位为地方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上。同时,结合铜仁地区以生态畜牧业为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畜牧、蔬菜、茶叶、药材等支柱产业的实际,把专业目标定位在重点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等6个涉农专业,提高涉农专业比例,构建以农为主、全方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专业体系,等等。由于办学定位紧贴区域特点,办学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办学路子要围绕“农”。创建“贴农、惠农”的办学特色,办学路子要围绕“农”,因此,在办学实践中必须咬定“农”字不放松。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结合省地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确立“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的办学理念,实施“校地携手、系村共建、多元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校村结合,培养“西瓜教授”、“天麻教授”等名师,采取田间课堂、畜禽圈舍等现场课堂形式,开展“120”农技服务活动等,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办学之路,是比较成功的尝试。由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产学合作、双师培养、课堂教学、科技服务等办学的主要环节都咬定“农”,因此,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贴农”、“惠农”的办学特色十分明显。

人才培养要面向“农”。创建“贴农、惠农”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要面向“农”,这就必然要求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向“农”转变。可以说,结合农业地区人才需求特点,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着力为农业、农村和农企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创建“贴农、惠农”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一是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为农服务意识;二是要转变人才培养工作重心,实现由城市向农业和农村的转移;三是要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畜禽圈舍,加强校村合作培养;四是要调整人才培养内容,增加涉农知识背景。比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确立“服务新农村”的办学理念,制定了一系列“贴农、惠农”的管理制度,推行“师生进村入户计划”,并针对农村种养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采取“系村共建”的办学模式,编写农村实用技术教材,大力培养农牧、制药、护理等农村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专业建设要贴近“农”。创建“贴农、惠农”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要贴近“农”。贴近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是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贴农、惠农”特色办学的重点。针对目前农业地区高职院校的实际,可从3个方面推进这项工作:一是调整专业布局,改善专业结构,提高涉农专业比例;二是重点建设涉农专业,形成专业品牌,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强化专业技术服务,实现专业建设与农村产业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多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的专业建设理念,以农为主,医、管、工并驱,全方位服务地方的专业建设思路进一步明晰,学院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紧贴生态畜牧业、医药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旅游管理等6个涉农专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该专业已开发生产兽药46种,其中获国家专利6项、省地科技进步奖15项,专业办学实力在贵州同类院校中位于前列,专业办学水平国内领先,凸显了学院“贴农”办学特色。

科技服务要惠及“农”。创建“贴农、惠农”的办学特色,科技服务要惠及“农”。围绕农业、农村、农企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是“贴农、惠农”特色办学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一是要转变科技服务观念,增强为农服务意识;二是要搭建为农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三是要针对农民需求,大力开展涉农技术培训;四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技服务活动,送知识、技术“下农村”、“进农户”,加强农技知识传播和推广;五是要创新科技为农服务制度,建立科技为农服务长效机制,提高科技为农服务效果。对此,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采取“校地携手”方式,联合举办各类涉农技术培训班;实施“师生进村入户计划”,深入村寨开展农技服务;申报成立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示范教学点,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等等。由于认识到位、措施有力、方法得当,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大批教师成为农民的技术帮手、企业的技术总监、政府的技术顾问,科技服务“惠农”特色日益鲜明。

2009年3月16日《中国教育报》)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侯东宁

 


“每一位老师都认真负责,教给我们的专业和软件知识都是最新、最实用的,每一堂课我都有新的收获,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么多。”这是前不久辽宁美术职业学院进行的全体教师“学生民意测评”中,展示设计专业0701班一名同学的留言。其实,在近4000份测评中,这样的评价随处可见。测评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满意评价高达90%

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早在1991年创办之际,学院就明确提出“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办学理念,辽宁美术职业学院逐步发展成为一所被社会和家长认可的高职院校。

——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作为一所艺术类高职院校,入学新生的起点不同:有的是文、理类考生,有的则是美术类考生。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设计出独特的“人才发展矩阵方案”,在能力上进行模块式发展,在教学上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环艺专业0801班一名同学说:“我不是美术类考生,刚来到学校时特别自卑。但是,上课以后发现老师根据我们各门功课的情况专门设计了人才发展矩阵方案,我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理科优势,在3D空间等方面实现突破。”

在辽宁美术职业学院的画室里,一个班级的学生是以水平不同分为不同小组的,基础薄弱的同学先画简单的几何形体,稍有基础的画较为复杂的静物组合,基础较好的则直接画与专业相关的专业静物。在英语课上,教师每次留的作业总是最少分为3种难度,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水平自行选择。

——基于过程的考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辽宁美术职业学院的专业以艺术设计类为主,在课程设计上特别强调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这种课程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过程一环扣一环,没有独立于环节之外的知识与技能。为了考查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学习得如何,学院全面开展“基于过程的考试”,即每个学期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阶段考核。

教师通过阶段考核来自检教学成果,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环节加以调整。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将一个月的所学进行回顾,检验自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差错。同时,每次阶段考核的出题形式都是根据课程的特点而设计的,如绘图、上机操作、实际动手操作、口试等方式都应用在阶段考核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高年级专业细分,增强核心竞争力。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能不能让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不上同样的课,而是根据兴趣和就业需要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细分方向呢?这种类似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方式,正在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广泛实践。

动漫设计专业0604班的一名同学说:“我的空间感不好,但是平面能力很强。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的平面设计作品就已经被一些动漫公司看好。到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三维动画时,我学得很痛苦。没想到刚上大三,我们专业就进行了二维、三维的方向选择。我马上选了二维,这样我就不用再把时间浪费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了。”高年级专业内分方向教学,给学生带来了真正发挥优势的机会。

2009年2月27日《中国教育报》)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农民大学生”

定制培养模式

浙江日报记者  陈樱之  通讯员 邹建良

 


316日,嘉兴市首届“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班开学典礼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拉开了嘉兴市“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的大幕。开展“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是嘉兴市为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门类齐全的农村人才队伍,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推进新农村建设而施行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首届“农民大学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录取了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行政管理两个专业的学员62名,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了远程学历教育的学员30名,共计92名。据悉,今后嘉兴还将继续招录学员,不断拓展专业领域。

专业课程设置

围绕“农”的实际

作为一所农业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意识强烈的学校,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直接通向农村的人才方面有深厚的实践积累。在这次的“农民大学生”专业设置上,学院紧密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村官培训班)、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社社长培训班)、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农业旅游服务与管理(农家乐业主培训班)四个专业。每个专业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农”(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在教学团队组建上,除校内相关专业资深教师外,学院还将选派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创业成功者参与教学,并鼓励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教学考核方式

灵活多样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学员主要是农村村级班子成员、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农产品经纪人、种养大户、农家乐业主等的情况,首先开展大专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35年)。学院负责人表示,教学上将采取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以业余集中教学培训为主,自学为辅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安排上,特别根据农村学生特点和“三农”工作情况,充分利用双休、农闲等时间,采取网络教学(函授教育远程化)、集中面授、个别辅导、外出考察、交流互动、学习小组等相结合的办法,切实解决农村学员工学矛盾问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践性。

根据农村学员的学习特点和课程性质,学院还专门制定了灵活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并结合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学生的课程成绩组成中将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定,包括面授到课情况、平时作业、阶段性大作业、实践环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在总成绩中均占一定比重,最后得出总评成绩。

农民大学生:

会更好地服务“三农”

来自平湖市新埭镇大齐塘村的农民大学生潘学明在开学典礼上说,作为嘉兴首届农民大学生,我们感到十分骄傲。他表示很感谢嘉兴市人民政府、农经局以及嘉兴职校领导的关心和厚爱,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平台,让我们这些农村村干部能圆上大学梦。他说:“我们将努力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农村工作中去,更好地服务‘三农’,为嘉兴市村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9年3月20日,中国教育新闻》,www.jyb.cn))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区域高职发展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李东生

 


校园内,一条500米长的大街上,“商铺”林立,小食店、烤肉档、礼品店、软件公司应有尽有,大大小小近200家。一位女教师带领着百余名服装统一的学生,一边观摩“市场”,一边详细讲解。原来,这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精品课程“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的开市现场。

“我带的这些学生可不是我们学院的,他们来自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教学名师、广州番禺职院“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课程负责人阚雅玲教授说,200811月中旬,广州番禺职院创办了一个校内的仿真市场,让学生通过创办企业、经营商品,完成模拟企业人员组合、市场调查、企业注册、摊位招投标和采购进货等全过程的实训。这次广州番禺职院与两所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营销专业学生,她就把实训课开在了这里。

“这样的实训课我们从来没上过。”学生小李兴奋地说,耳目一新的感触让他获益匪浅。

这是广州番禺职院加强对口交流和支援、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一个剪影。该院自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以来,就一直把推动区域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作为示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7年初,该院与广西百色职业学院按照广东、广西两省区扶贫帮扶的战略部署和广州、百色两市的扶贫安排,签订了两院对口支援协议书,其中,联合培养学生是协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协议,双方在一些专业将采用“2+1”模式或其他方式联合培养人才,广州番禺职院负责推荐学生在珠三角地区就业。2008年暑假,该院与广西百色职院举行了联合培养数控专业学生开班仪式,从8月份开始,广西百色职院数控专业的74名学生将在广州番禺职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能在办学水平和教学设施先进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我们感到格外幸运。”“百色班”学生小张说,来到广州番禺职院,他通过暑期补课和专业学习,较好地掌握了建模、出刀路、机床操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20086月份,广州番禺职院又与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联合培养机电、数控专业学生。该院机电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学团队,负责对江门职院的学生进行华中系统数控铣床及数控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实训,并且免费为江门职院学生提供师资、设备、场地、材料等。

作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近年来,广州番禺职院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确立了“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拥有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广东省教学名师、一支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2门省级精品课程,开设有42个紧贴市场需求的专业。近日,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8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中,该院以99.70%的高就业率,位居全省本专科院校首位。这是继2004年和2005年该院毕业生就业率、200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排名全省高校第一名之后,再次获此殊荣。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精品课程、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流的教学设备、先进的实训条件等,使该院拥有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高职教育共同发展的能力。目前,该院已与中西部地区7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200余所高职院校代表团前来参观、交流。

20092月12日《中国教育报》)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十七)

万方数据资源(本地镜像)

 

图书馆近期引进了万方数据全文资源的八大类数据库。跨库检索地址为:http://10.0.96.7:90/。全文资源使用前需下载安装全文阅读器。各库简介如下。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博士、博士后及硕士研究生论文,其中全文776165篇,是我国收录数量最多的学位论文全文库。

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目前集纳了8大类100多个类目的共6023种(中文科技期刊3400种,数字化期刊2623种)计1815522篇各学科领域核心期刊,实现全文上网。囊括我国所有科技统计源期刊和重要社科类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版):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98年起国家一级学会在国内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计15万余篇会议论文全文,是掌握国内学术会议动态必不可少的权威资源。

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英文版):该库共收录自1998年以来的近1000余个会议,13万余篇会议论文全文。

中国法律法规全文库:该库包括自1949年建国以来发布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条例及案例分析、司法解释、各种法律文书及其他法律性文件、合同范本等;以及外国与其他地区所发布的法律全文内容,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等全文内容。共计281509篇。

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收录从1985年至今受理的全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数据信息。共计2972161篇。

科技信息子系统:中国唯一完整的科技信息群。汇集中国学位论文文摘、会议论文文摘、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标准法规、各类科技文献、科技机构、科技名人等近百个数据库。更新至2008年11月。

外文文献数据库:“外文期刊”主要收录了1995年以来世界各国出版的12000多种重要学术期刊文摘;“外文会议论文”主要收录了1985年以来世界各主要学协会、出版机构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文摘。共计文摘量15970745篇。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北区图书馆

校园网地址:http://10.0.96.254:81/  互联网地址:http://58.30.20.32:81/

南区图书馆

校园网地址:http://10.0.25.47/      互联网地址:http://58.30.20.125/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